文官果樹:是棵落葉灌木種類,在清乾隆年間已成高樹,至今大約有三百年以上歷史,當時著名畫家楊州八怪之一的羅聘在京時曾來游過法源寺,還曾題詩曰:“首夏入香剎,奇葩仔細看,僧原期得果,花亦愛名官。朵朵紅絲貫,莖莖碎玉攢,折來堪著句,歸向膽瓶安。”花瓣為白色,基部有一班點,起初黃色后變?yōu)榧t色,所以詩云“紅絲”“白玉”。其果實可食,其味甘美,淡中有甜。清初詩人吳偉業(yè)作詩曰:“近世誰來尚,何因擅此名,小心冰骨細,虛體綠袍輕。味以經(jīng)嘗淡,香從入手清,時珍夸罪口,肴核太縱橫。”詩中后兩句是描寫此果實不僅可食,而味清淡可口。
文官果樹(又名文冠果)春天,文冠果樹先開花后長葉,花瓣為白色,基部斑點由黃變紅,
果實可食。因為它的花朵像古人束發(fā)的“冠”,得名“文冠”,好事
者又諧為“文官”,惹得有心者想入非非,就連大畫家羅聘也喟嘆“花亦愛名官”。
在昌樂縣高崖的棗園村,村委辦公樓前有一棵遠近聞名的奇樹——文官樹。
此樹生長奇慢,雖說已有200多年樹齡,但至今樹圍不過1米,樹高不過3米,可樹干彎曲似虬龍,傲然挺立,蒼勁剛健,顯出頑強的生命力。
文官樹,葉似刺槐葉,花如梨花,果實像青核桃。每年五月初開花結(jié)果,果實七月中旬成熟,成熟后外殼褐色,均裂為三瓣,如棉桃裂開狀,內(nèi)藏種子六粒或九粒。種子名叫文官果,外形如栗子,有深褐色硬殼,破殼可食用,也可榨油。這種樹極難繁殖,扦插、嫁接、種子培育都不行(至少以前是不行),偶爾樹下生出一兩株小苗也很難挪活,因為這種樹只有一條獨根,沒有毛細根。這也是文官樹得不到繁衍的根本所在。
當?shù)厝擞址Q文官樹為吉祥樹,據(jù)了解此樹是清朝乾隆年間吳氏建宗祠時,栽于正廳門西。因其外殼裂為三塊,每個果實里包含有種子必是六粒或九粒,故稱文官樹,隱喻舊時高官三六九上朝之意。
后人已不記得吳氏家族出過多么大的文官,但過去當?shù)厝诵迚蹓灒偸蔷鸶墓贅涞闹l放在墳里,企盼后人能當上文官,這種風俗一直延續(xù)到殯葬改革,現(xiàn)在村里有人故去,其家人仍會將一文官樹枝置于靈柩之上。(吳愛英)